体育人文与社会学院

哈体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导航

overview

工作动态

News Content

【团学活动】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会——燃动赛场与温情幕后的交响

时间:2025-06-07
作者:

为了全面展现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5月29日,哈尔滨体育学院召开了年度综合性运动会。赛场上,运动健儿们奋勇争先,用汗水诠释青春活力;看台上,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充分彰显了全校师生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清晨阳光铺满跑道,平日里手持粉笔的老师们迎来了奇妙变身。

4×100米接力中,交接棒的默契配合引来阵阵喝彩;"动力火车"项目中,老师们前胸贴后背夹球前行,有人甚至脸都用力到变形;沙包投准时专注的眼神不亚于批改试卷;而“齐心鞋力”项目中,四人肩并肩勾棍前行,接近终点时姿态各异,笑翻全场。



最令人惊叹的是铅球赛场——姜校长身着运动装,铅球贴颈、重心后移,奋力一掷划出优美弧线。原来教案和会议之外,老师们也能如此耀眼,哈体院的DNA里,体育从来不只是专业,更是融入骨血的热爱。



而铅球赛阳光炽热,赛场上学生们热火朝天。

“加油!加油!” 哈尔滨体育学院的上空,呐喊声几乎要掀翻云层。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于赛道上的风驰电掣时,一场青春的多棱镜效应正在悄然上演——每个角度,都折射出令人心动的光。

民族传统体育学院的应援团拿出了秘密武器——话筒,一曲《小星星》的旋律意外流淌在激烈的赛场,专业应援竟有如此柔软一面。

而在烈阳炙烤的跑道边,裁判员张斌用沙哑的声音挤出回答:“累。”从清晨到日暮,检录、带队、编排……他们如沉默的标尺,丈量着每一寸公平。不远处,医疗保障团队如绷紧的弦,当跳高运动员脚踝扭伤肿起,冰袋裹着毛巾迅速敷上——20人的团队用专业筑起生命防线。

赛场是奇迹的诞生地。非体育科班出身的朱彤如一道黑色闪电,以21秒48刷新男子200米校纪录。谁能想到这位“半路出家”的飞人,曾因腰部受伤停训四个月,却硬是咬着牙边恢复边备考,最终叩开哈体院研究生的大门。“年轻就是用来折腾的!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他的声音里带着冲破极限的快意。

女子200米决赛则上演温情一幕:右腿拉伤的段茜与同门王禹默同场较量。“站上赛道,脑子里只剩一个字——冲!”段茜带伤斩获亚军,王禹默紧随其后。场,于名赫第一投便轰出11.73米,提前锁定冠军,霸气尽显。



光影变换,赛场上的新闻人用镜头记录下一切。

当发令枪响,有一群人却反向冲锋:他们或挂在栏杆上,或趴在地上,或边跑边拍——这是哈体新闻人的“疯摄组”。22级的井宏元在五楼窗台架起相机,俯拍全场的“上帝视角”将跑道变成了流动的曲线艺术;24级的丁思文刚冲过100米终点线就举起相机追拍200米,堪称“运动相机成精”。

主席台前,牛歆沅将自己弯成“月牙形”,为记录精彩画面稳如磐石;当运动员进入梦乡,冯默涵的“魔法时间”才刚刚开始,在200多个G的素材中剪辑出时光的轨迹。他们的微信步数默默过万,扑街只为寻找完美角度——下次遇见这群“隐形超人”,请道一声:“辛苦啦!”

当夕阳为哈体院镀上金边,震天的呐喊与无声的汗水共同沉淀。赛场上的每一道身影,都在奋力书写青春最本真的注解:它关乎速度与呐喊,也关乎守护与专注;它属于领奖台上的荣光,也属于镜头后的执着;它既是横空出世的纪录,也是带伤奔跑的倔强。

这片绿茵场上,青春从来不止一面。它如多棱镜般折射万千光彩,最终汇聚成一股磅礴力量——在每一次跳跃、每一次冲刺、每一次镜头的精准捕捉中,诉说着生命最滚烫的誓言:拼搏即意义,热爱即永恒。


 编辑:吕奕霏  

一审一校:张欣

二审二校:杨涛

三审三校: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