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办事指南 资料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 ‖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时间:2023-11-01
作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2021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这一重要思想,将其概括为“十二个必须”。

从战略定位看,“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统筹谋划推进民族工作”,“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等重要论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的结合,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
从目标原则看,“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等重要论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结合,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与中华传统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的结合,阐明了民族工作必须牢牢守住的明确底线。“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被压迫民族联合论”与“求同存异”“和为贵”传统理念的结合,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规论依据,阐明了加强民族团结的关键工作。“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要在中央”治理传统的结合,阐明了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保证。
从基本思路看,“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结合,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事实充分证明,对中华民族其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种族、血缘、地域、宗教等因素,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必须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传统历史观的结合,阐明了对待中华民族历史必须坚守的正确立场,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要求我们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精神辩证关系与中华传统“以文化人”观念的结合,阐明了文化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地位。

从民族关系看,“必须坚持各民族—律平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中华传统平等观念的提升,是我们立国施政的根本原则之一,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阐明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民族平等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融思想与中华传统“和合”理念的结合,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从法治建设看,“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理论与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传统的结合,阐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我们国家创设这一制度,是以特殊的优惠扶助政策与自治性制度安排来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中华传统“一断于法”思想的结合,阐明了治理民族事务的法治要求,是新时代治理民族事务的基本方式。
“十二个必须”涵盖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制度保障、实现方式、领导力量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是解决民族问题的认识论,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方法论,更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