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特辑 | 哈尔滨体育学院专业介绍
即将踏入哈尔滨体育学院的萌新们
关于你的专业
快人一步 抢先了解!
干货满满
带上你的小本本查收哦!
冬季奥林匹克学院
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于2012年7月组建,是冰雪运动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的综合型学院,是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特色教学的主阵地,冰雪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及教练员79人,教授12人,副教授8人;国家级教练员3人,高级教练员5人,冰雪项目国际级裁判9人;博士7人,硕士 3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教学名师2人。为进一步加强冰雪项目竞技人才的培养,学院引进了岳清爽、王本余、周妍、刘瑞、张义威等一大批国内优秀教练员。

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下设速度滑冰教法教研室、花样滑冰教法教研室、冰球教法教研室、冰壶教法教研室、高山滑雪教法教研室、单板滑雪教法教研室、休闲体育教研室、冰雪运动基础理论教研室8个教研室。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冬季奥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下设速度滑冰教法教研室、花样滑冰教法教研室林匹克学院是唯一能够承担“六冰四雪”和轮滑项目教学的学院。速度滑冰课程于2006年荣获 “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高山滑雪教学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高山滑雪课程荣获 “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速度滑冰教学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2011高山滑雪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院多年来服务于冰雪竞技运动及大众冰雪运动,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学院打造出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高水平冰雪体育师资队伍。冬季奥林匹克学院曾培养出一大批在冬奥会和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的优秀运动员,其中包括速度滑冰项目的王金玉、罗志焕、王淑媛、王曼丽、于凤桐;短道速滑项目的王濛、范可新、张会、孙琳琳;花样滑冰项目的申雪、赵宏博、张丹、张昊、隋文静、韩聪;冰壶项目的“四朵金花”王冰玉、柳荫、岳清爽、周妍以及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张义威等。2004级学生王濛在第二十届都灵冬奥会和第二十一届温哥华冬奥会上,共获得4枚金牌,成为迄今为止夺得冬奥会金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实现了中国花滑项目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学院为北京冬奥组委和河北省培训了冰雪体育专门人才400多名,向北京、内蒙古等地输送冰雪专业人才76人,6名教师成为北京冬奥组委选拔体育项目经理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接见学院教练员、运动员和专家学者达17人次。2020年9月,“国际冰联(哈尔滨)教育发展中心”荣获“年度冰雪人才培养先进院校”与“年度最佳口碑冰上项目培训机构”两项大奖,冬奥学院冰雪人才培养的成果得到了权威机构的充分肯定。
学院建设了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基础理论与训练方法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冬季奥林匹克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示范基地。体育教育训练学(冰雪方向)为省级重点学科,运动训练专业(冰雪项目)为省重点专业。2019年12月,体育学(冰雪方向)下设冰雪体育教育与冰雪运动训练两个学科梯队。目前,冬奥学院硕士生培养方向包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理论与方法、速度滑冰教学与训练理论及方法、滑雪教学与训练理论及方法、冰球教学与训练理论及方法、冰壶教学与训练理论及方法、花样滑冰教学与训练理论及方法。2019年开始冬奥学院设立了体育教育训练学(冰雪方向)博士点,目前已招收博士10人。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2019年由原体育系、运动系合并而成,主要负责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及该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凝炼出“置身时代发展,面向学生能力、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专业特点”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形成了“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是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行政单位,也是我校教师和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形成了以培养体育师资、优秀高级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为目标的共识,凝练出“质量是生命线,特色是竞争力,社会需求是办学宗旨”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的管理理念。按照“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形成了拓宽专业设置与大力加强精品示范课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思路。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立于2019年11月中旬,其前身是体育健康与人文学院,最早追溯至1999年成立的运动人体科学系。目前,学院下设 6个教研室、2个办公室、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实验中心。学院共有教职工6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含其它副高职)20人,讲师(含其它中级)24人,其余为初级;具有博士学位22人(2人为博士后),在读博士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6人;专职教师53人,学生341人,师生比1:6.43。教师学缘结构较为合理,84%的教师来自国内其他高校,3%的教师来自中国大陆域外高校。

所属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保健学和运动心理学五个两级学科以及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运动人体科学是省级领军人才梯队,运动康复是新办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成立于1999年,其建设目标是具有北方特色、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目标为建设为冰雪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运动康复专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学院成立于2019年11月,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建设,由原休闲与社会体育系、体育人文系合并组成。学院致力于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知识积淀深厚、业务能力突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是哈尔滨体育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由体育人文社会学院承担主要学科建设任务。学院设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英语、新闻学四个本科专业,是全校本科专业设置最多的二级学院,对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形成了关键性的支撑。
为推动学科建设的专业性、开放性与前沿性。学院下设七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中心,分别是:体育经济教研室、体育管理教研室、体育理论教研室、英语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和公共外语教研室;实验中心包括新闻实验室(高清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报纸编辑室、录播室和多媒体教室)和8间英语语音室,承担着全院本科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全校学生的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人文社会学院还开设了门类丰富的选修课,初步形成了“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导、以必修课教学为基础、以选修课教学为补充”的均衡教学发展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原名民族传统体育系)成立于2003年,下设武术理论武术方法、体育养生、传统体育4个教研室和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办公室。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一级会员单位、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实验学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会员单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黑龙江省健身气功培训基地
1958年哈尔滨体育学院设置武术课程:2000年,增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3年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2020年,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现已形成民族传统体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技能突出,理论深厚,团结协作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其中,45.5%的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72.7%的教师已经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73%。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国际级裁判3人,国家级裁判8人。
学院成立以来,教师参与国家级课题9项,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31项,主持、参与厅局级课题6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SCLSCLELCSSCLCSOD收录论文38篇:参编全国体育院校统编教材3部,出版专著4部。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佳作奖1项。

在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全国体育院校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中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中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和省内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42枚,银牌40枚,铜牌76枚
多位教师担任奥运会、世界军人运动会、全运会、全国锦标赛、中国大学生锦标赛的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健身气功、柔道、跆拳道、拳击等项目的执裁工作。学院师生先后参加了中东欧嘉年华世界班迪球锦标赛、中俄冰雪嘉年华以及校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另有教师分赴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克罗地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担任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健身气功的海外教学与推广工作。

体育艺术学院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艺术人才,能够在专业表演艺术团体、社会体育表演团体以及演艺机构、机关团体、学校等部门从事与体育表演艺术相关的(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舞蹈和冰上舞蹈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巍巍山海无障碍
不负十载寒窗苦
愿各位小萌新在哈体的日子
温暖有光
万事胜意
也祝你所愿终能实现
小青梅在哈体等你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