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更高质量开展新学期思政课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助推学院内涵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相继举行了集体备课活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围绕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召开了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教师们就讲好该专题内容要点、把握教学重难点、培育问题意识、优化教学设计、有序组织教学等方面展开交流和研讨。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一定要用好教育部统编课件,结合党的最新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好课堂融入,讲准讲好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有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也着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一门学理性较强的课程,应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获得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围绕新学期授课生源学情变化、2023版教材内容的更新以及本学期理论教学具体授课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教师们认为,在课件制作完善过程中,应当注意理论知识的系统全面性、逻辑体系的完整严密性以及案例与视频素材的生动丰富性等;在课件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对PPT页目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达成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因地制宜作出特色案例补充,打造哈尔滨体育学院“特色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当从“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百年变局下的“世纪之问”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理性的思维和更加积极高昂的精神状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重点围绕2023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这一焦点问题进行了备课交流。教师们首先认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宏观理论形态和具体理论形态,并明晰每一种理论形态的界定和表述,尤其着重强调要深研细悟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其次,对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从指导思想、历史过程、理论主题和思想基础等几个部分讲清楚他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理清了教学思路,增强了讲好本门课的信心和使命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围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一重要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教师们以研究学情为着力点,深入梳理和分析了学生们的思想关注点、接受特点和理论疑惑点,并提出了教学应对策略。教师们一致认为应从立场与观点、价值与情感、技术与方法等维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历史,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虚无和对重要人物的诋毁;遵循历史规律,树立大历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规律的虚无;以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堤坝;以新媒体技术与丰富教学形式的有效融合,增强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免疫力。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要围绕2023版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目“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展开集体备课与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体现,既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又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根与魂”、“精神命脉”、“文化基因”、“重要源泉”和“突出优势”等多个维度,补充、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至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教师们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进行了梳理并分享了教学案例。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突出课程政治性时代性”为主题进行了集体备课。教师们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们了解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和人民的期望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与会教师还共同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3 年上辑)》,并重点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教师们认为应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高度,通过理论阐释、政策宣传、社会动员、疑虑澄清等方式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集体备课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实现了学院教师从“单打独斗”到“集体作战”的重大转变,有效推动了思政课教学“往深里走”、“往精里走”、“往实里走”,为教师们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为新学期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