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专业建设水平,推动本科专业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增强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结合我院办学实际,制定我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对学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研究方向建设、核心能力建设、特色建设与制度建设。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根本目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专业所需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科学建立专业培养方案,合理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
二、专业建设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推广与经营、户外运动指导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休闲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优秀教师、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人才、社会服务工作者为主要目标,满足体育系统与社会各界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保持现有人才培养规模基础上,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设置
(一)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休闲体育专业设置符合教育规律,坚持专业设置调整和学校发展定位相协调。面对现代体育科学学科之间的渗透向休闲体育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2.可行性原则:学院场地齐全,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促进休闲运动专业的建设发展,重点建设具有本土办学特色的专业,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整体优化原则:各专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学校现有资源,促进学院、专业之间的融通,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各专业的办学实力,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持续发展原则:建立相关体制机制,提前规划,全面布局,按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出台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我评价机制,保障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专业设置条件
1.必须有一只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师生比应达到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要求。
2.各课程专任教师队伍的支撑、知识、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
3.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应具有同该课程密切相关的学历教育背景,或具有该领域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4.专任课教师应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制定执行教学计划,自觉做好备课工作,认证组织课堂教学,切实开展课外辅导,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专任教师应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并适时开展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确保教学效果良好。
5.具有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用房,并配备具有现代多媒体设备的专用教室。有能够满足运动项目教学的一定数量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设备。
6.由体育学及相关专业(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人体科学等)书籍5000册以上,由体育学及相关专业期刊50种以上。每年应购买一定数量的国内外最新专业图书资料,能够为师生提供文献检索、文献传递等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需求服务。
7.有一定数量且相对稳定的,满足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实习、实验、实训需求的校内或校外基地。
8.建立质量保障目标体系,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
四、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以学科交叉融合、压缩重合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终是前沿知识、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角度,富有知识蕴含和实践创新机会的学习环境。
(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更新)
休闲体育专业设立于2014年。现有专兼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硕士11人。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二十余次,各类各级期刊论文百余篇,著作、专著二十余部。现有攀岩场地、拓展训练场地、山地自行车场地、冰球馆等各类场馆供学生上课及训练使用,已与多个地方体育俱乐部和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实习关系,并依托地区特点及我校办学特色,设立冰雪运动、冬季户外运动和冬季体育旅游等特色课程。
(三)课程建设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育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主要支撑课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识必修,48学时,3学分)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识必修,80学时,5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识必修,48学时,3学分)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识必修,48学时,3学分)
(5)形势与政策(通识必修,48学时,2学分)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通识必修,32学时,2学分)
(7)军事理论与训练(通识必修,48学时,3学分)
2.熟悉1门外语;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
主要支撑课程:
(1)大学外语(通识必修,240学时,15学分)
(2)大学语文(通识必修,32学时,2学分)
(3)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必修,48学时,2学分)
3.掌握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休闲体育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深入了解冬季休闲体育相关知识。
主要支撑课程:
(1)体育史(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2)休闲体育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3)体育理论(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4)运动解剖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5)运动生理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6)休闲体育心理学(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7)城市休闲体育与推广(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4.掌握休闲体育项目特点及相关知识,了解各项目技术要点、培训、指导与推广方法。
主要支撑课程:
(1)休闲体育活动组织与实践(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2)高尔夫(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3)攀岩(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4)野外生存(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5)定向越野(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6)山地自行车(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7)拓展训练(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8)趣味体育(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9)冬季运动损伤与急救(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10)户外运动安全理论与实践(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5.掌握体育旅游推广与经营的相关知识,具备体育旅游推广、策划与经营管理的工作能力。
主要支撑课程:
(1)体育旅游策划(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2)体育旅游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3)体育旅游经济学(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4)体育旅游风险与控制(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5)休闲体育场馆设计与管理(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6)智慧体育旅游(专业选修课,32学时,2学分)
6.了解休闲体育项目与休闲体育俱乐部的策划、组织与管理相关知识,具备从事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要支撑课程:
(1)体育旅游资源与开发(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2)休闲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3)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4)体育旅游市场营销(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5)体育旅游管理(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6)户外运动市场开发(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7)休闲俱乐部运营实践(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8)休闲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7.了解冬季运动和冬季体育旅游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具备冬季运动培训与推广和冬季体育旅游策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要支撑课程:
(1)基础滑冰(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2)基础滑雪(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3)冬季场馆运营与维护(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4)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5)冰雪体育文化(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6)高尔夫球场管理(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7)冬季户外体育指导员课程(专业选修,64学时,4学分)
8.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
主要支撑教学环节:
(1)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16学时,1学分)
(2)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16学时,1学分)
(3)创业基础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32学时,2学分)
(4)创新综合实践(创新创业教育,64学时,2学分)
(5)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累计4周以上,1学分)
(6)劳动教育(劳动实践,32学时,2学分)
(四)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本专业教材由技术基础课程教材、技术专业课程教材和技术实践课程教材三部分构成。
所谓技术基础课程,是指专业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技术专业课是指学生需要学习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与技术,专业技能与实践;技术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与技能
(五)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践、课外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综合实践、和第二课堂。
(一)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由任课教师负责设计、组织与考核。学生必须完成课程实践并通过考核。课程实践考核成绩按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并入最终成绩。
(二)课外学时
课外学时由教师负责计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以包括: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践等内容。教师需要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时的学习,监督学生学习质量。
(三)毕业实习
1.时间:第4学年秋冬季学期,共12周。
2.实习目的:毕业实习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关实践工作,检验专业学习效果,提高休闲专业实践能力,完成实习报告,为就业做准备。
3.实习形式:单兵实习或集体实习。
4.实习单位要求:各类休闲体育俱乐部、休闲体育培训机构、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与休闲体育产业相关的各类企事业单位。
(四)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可以在实践报告与毕业论文中任选其一,完成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可获得8学分。实践报告与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与休闲体育发展、休闲体育俱乐部管理、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户外运动、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等内容相关。在第三学年夏季学期完成选题。经指导教师同意,实践报告可提前至第二学年秋季选题,学生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情况下安排时间进行实践。
若学生连续两年及两年以上在校内或校外休闲体育类俱乐部、休闲体育类培训机构、体育旅游相关部门参与专业实践,并获得专业实习单位较高评价,且以此实践内容为主题完成毕业实践报告并通过答辩后,经相关专业教研室认定,该名学生可同时获得毕业设计8学分,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3学分,第二课堂1学分,共12学分。
(五)创新综合实践,2学分
参加省级以上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3次或获得省级以上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以上,或者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可获得创新综合实践2学分。
(六)第二课堂,3学分
学生可从以下活动中自由选择,可重复选择,经相关专业教研室认定后,可获得第二课堂3学分:
1.按要求通过毕业设计中“实践报告”答辩,并获得相关专业教研室认定,1学分;
2.参与校内休闲体育类俱乐部组织、推广或培训工作半年以上,列入俱乐部组织人员名单,并获得俱乐部主管部门较高评价,1学分;
3.参与校外休闲体育类实训机构的服务、推广、教学工作半年以上,并提交实习单位证明与专业实践总结,2学分;
4.参与校外体育旅游相关单位的组织、推广、策划、开发工作半年以上,并提交实习单位证明与专业实践总结,2学分;
5.参与休闲体育专业教研活动,列入课题组成员名单,并在省级及以上级别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篇,且注明单位为哈尔滨体育学院,2学分。
五、专业发展规划(结合第四点专业建设内容进行发展规划阐述,说出具体措施)
(一)专业建设成效分析
1.服务面向
休闲体育专业面向相关产业培养人才,其中不仅包括休闲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产业,还包括体育俱乐部、休闲旅游等休闲体育衍生产业。休闲体育专业学生主要服务于相关产业的开发、实训、经营、策划和管理等工作。同时对衍生产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人才培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设符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的培养体系。使学生掌握休闲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休闲体育运动技术与技能的专业训练,了解从事休闲体育活动、休闲体育训练和体育旅游组织与俱乐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专业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我校休闲体育专业优势
(1)地域特点明显,地处全国最北部省会城市,冬季时间长对于开展冬季休闲体育活动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2)学校特色鲜明,哈尔滨体育学院作为全国知名冬季体育运动类高校,在冬季体育和相关产业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为开展冬季休闲体育研究做好的充分的积淀。
(3)目前冬季休闲体育开发与研究还有较大欠缺,为我校休闲体育专业的研究与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
2.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是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入门门槛较高且大部分存在与较发达城市,因此我校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出口存在一定困难。
(2)目前休闲体育专业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数量和类型不足。尤其与冬季运动相关的实践机会较少。
(3)目前休闲专业教研室教师大部分为非本专业毕业,跨专业教学现象明显。
(4)休闲体育专业课程教材选购较难,尤其缺少符合我校特点的冬季休闲体育相关教材。
(三)专业未来发展目标
1.建立有冬季特色的休闲体育专业,开发满足我校教学需求的教材和资料库。
2.大力开发我校冬季体育特长,加大力度融合冬季运动和休闲体育。
3.提升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努力开发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
4.建设教师培养方案,提高跨才专业教师任课的可行性。
5.建立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人库,掌握毕业生就业需求、去向和工作情况。
(四)专业未来发展任务
1.统计任课教师教材选用情况,筛选现有教材,对无法满足需求的教材进行更换或重新编写。
2.检查现任课教师授课情况,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支持。
3.开发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完善冬季休闲体育课程体系及研究内容,结合我校特点开发特色冬季休闲体育项目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