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专业建设水平,推动本科专业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增强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结合我院办学实际,制定我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大力发展冬季运动、办好北京冬奥会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以冬奥会和冰雪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遵照立足自身、强化内涵、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强冰雪基础、重岗位实践、突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构建“冰雪特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岗位实训为重点,以人文熏陶、内外兼修、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立德树人教育为己任。培养具有冰雪运动专业素养。掌握冰雪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全面的应用性冰雪体育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将冰雪运动专业建设成为北方著名、国内一流、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并具有良好学界威望与社会认可度的一流教育学科。全面提升冰雪运动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承担国家科学研究任务,产出一系列服务龙江教育强省建设、教育改革创新与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逐步满足推广冬季运动对以上人才的需求,从而加快冬季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的速度,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冰雪运动新专业的设立既能满足我国冬季运动社会化、产业化对冰雪运动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是冬奥争光战略的需要。
三、专业设置
(一)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冰雪运动专业设置符合教育规律,坚持专业设置调整和学校发展定位相协调。面对现代体育科学学科之间的渗透向冰雪体育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2.可行性原则:学院冰雪场地齐全,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促进冰雪运动专业的建设发展,重点建设具有本土办学特色的专业, 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整体优化原则:各专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学校现有资源,促进学院、专业之间的融通,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各专业的办学实力,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持续发展原则:建立相关体制机制,提前规划,全面布局,按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出台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我评价机制,保障冰雪运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专业设置条件
1.发展前景
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政府和社会对冰雪体育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冬奥会潜优势运动项目和新引进运动项目为突破口,加快师资、专业及课程建设,着力加强优秀竞技冰雪体育人才和大众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为2022年冬奧会参赛备战与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2.硬件建设
(1)场地建设:第二教学区冠军滑雪场(5S级)、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和多功能双层大学生滑冰馆。其中,冠军滑雪场建有初级雪道2条、中级雪道1条、高级雪道3条和Mogul Skiing(雪上技巧)雪道1条,单板U型场地和Big air(单板空中技巧)场地各1个,越野和冬季两项雪道6条
(2)图书资料:设有冰雪运动文史馆,图书资料丰富。
(3)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3.文化建设
(1)教育水平:获得了56项冰雪器材与训练方法专利;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和应用课题;出版冰雪体育类专著与国家级教材多部。
(2)师资队伍:学院坚持内培外引原则,现已形成一只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各课程专任教师队伍的支撑、知识、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
(3)课程开设:学院冰雪运动专业设置充足的理论知识课与冰雪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冰雪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4)实习场所:按照学校教育规划。学院现有对外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培养模式。
四、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质和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课外体育锻炼、竞赛组织与管理、裁判的基本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冰雪运动专业现有教师及教练员71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国家级教练员3人,高级教练员5人;冰雪项目国际级裁判9人;博士6人,硕士 3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教学名师2人。
现有师资基础上加大建设和提升力度。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特长结构更加合理,教师自身能力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以攻读学位的方式为主。中年教师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方式进行单科进修,鼓励教师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每年从高校接收高学历层次人才,并聘请部分单位技术骨干项目开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每年选派教师进行进修培训,提高学历,学习新技术。
(三)课程建设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冰雪体育相关的方针、政策,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主要支撑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识必修,48学时,3学分)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识必修,48学时,3学分)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识必修,48学时,3学分)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识必修,80学时,5学分)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通识必修,32学时,2学分)
(6)形势与政策(通识必修,一至三学年,每个学期8学时,2学分)
(7)教师伦理学(专业定修,32学时,2学分)
2.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创新知识,熟悉1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
主要支撑课程:
(1)运动解剖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2)运动生理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3)大学语文(通识必修,32学时,2学分)
(4)大学外语(通识必修,240学时,15学分)
(5)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必修,48学时,2学分)
3.了解体育史、体育文化,具有传播和弘扬体育文化的意识。
(1)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2)体育史(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4.掌握冰雪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主要支撑课程:
(1)教育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2)学校体育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3)冰雪运动项目教法(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4)教育心理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5)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6)运动训练学(专业必修,64学时,4学分)
(7)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估(专业必修,32学时,1学分)
(8)科学训练(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9)体育理论(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10)体育管理学(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11)高山滑雪的理论与实践(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5.掌握中小学教学和训练方法,具有竞赛组织管理能力和遵守规则意识,能够胜任中小学冰雪运动项目的教学推广及普及等工作。
主要支撑课程:
(1)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2)冰雪体育政策与法规(专业必修,16学时,1学分)
(3)冰雪项目裁判规则(专业必修,32学时,2学分)
(4)冰雪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专业选修,16学时,1学分)
(5)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专业必修,32学时,1学分)
(6)花样滑冰基础(专业必修,32学时,1学分)
(7)冰壶基础(专业必修,32学时,1学分)
(8)冰球基础(专业必修,32学时,1学分)
(9)速度滑冰基础(专业必修,32学时,1学分)
(10)滑雪基础(专业必修,32学时,1学分)
(11)冰雪中级模块一(专业选修,第二-三学年,384学时,12学分)
(冰壶+陆地冰壶、速度滑冰+速度轮滑、花样滑冰+花样轮滑、冰球+旱地冰球、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任选其中一项)
(12)冰雪中级模块二(专业选修,第三学年,192学时,6学分)
(冰壶+陆地冰壶、速度滑冰+速度轮滑、花样滑冰+花样轮滑、冰球+旱地冰球、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
(在模块一中选择冰(雪)上项目的学生在模块二中只能选择雪(冰)上项目其中一项)
6.了解常见运动损伤与运动康复知识,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拼搏进取精神。
(1)军事理论与训练(通识必修,48学时,3学分)
(2)健康教育学(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3)体育保健学(专业选修,32学时,2学分)
7.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具有继续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主要支撑教学环节:
(1)创新综合实践(创新创业教育,64学时,2学分)
(2)创业基础与实践(理论必修,32学时,2学分)
(3)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必修,16学时,1学分)
(4)毕业实习与实训(实践教学,12周,12学分)
(5)学业考核(教学设计与展示,16周,8学分)
(6)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俱乐部与第二课堂,第1学年到第3学年,1学分)
(7)劳动教育(劳动实践,第1学年到第3学年,2学分)
(四)教材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有关教材规划的精神,全面系统的规划好,本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采取选用和自编相结合,尽量选用现有的优秀教材,对目前没有以及不能满足不能适用专业教学相关教材组织力量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编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教材出版,解决教材的有无和不适应问题。建设完成专业教材体系,做到内容先进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保证质量,适应专业教学需要。使教材体系具有内容新质量高适用性强系统化多样化特色。
(五)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拥有速度滑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高山滑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六)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1.毕业实习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教育实习,共计12学分。实习考核成绩及格以上者方可获得教育实习学分。未参加实习(包括中途离开)或实习不及格的学生不能获得教育实习学分。
2.毕业设计(论文)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评审通过、修改通过者并考核合格者,准予获得8学分;毕业设计评审与考核不通过者,不予获得学分。允许在毕业后1年之内对设计进行修改,修改后经评审并考核通过者,准予获得8学分。
3.创新实践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共计6学分,其中职业生涯规划1学分、创业基础与实践2学分、大学生就业指导1学分、创新综合实践2学分。
4.第二课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参加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共计1学分,包含以下两类:
第一类为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社会公益或志愿团体活动,持续时间长,学生参加并圆满完成任务的可获得 0.5学分。
第二类为学生集体或个人参加的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包括赛事服务、校队训练、支教、演出、环境保护等。学生在校期间各项活动累计参加至少6次及以上,并提交工作时间、内容及实践活动报告、相应证明或证书,方可获得0.5学分。
五、专业发展规划(结合第四点专业建设内容进行发展规划阐述,说出具体措施)
(一)专业建设成效分析
1.服务面向
专业积极主动为龙江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振兴龙江,建设“美丽龙江”提供人力资源,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成为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国内一流、国外有影响的龙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教育科研、教育理论推广与经验交流的中心。扩大教育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能。建立中小学、幼儿园、社区中心等机构的合作构建,以线上和线下有效结合的服务模式,为社会做贡献。
2.人才培养
在教研和科研方面带动黑龙江省进行冰雪体育教育理论创新,探索区域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中小学冰雪体育教师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四有”好教师,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专业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优势
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为我国冰雪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我国正在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计划。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引领辐射作用主要是以北京申冬奥为契机,以京冀优先快速发展为带动,以东北地区稳步全面建设为主要基础,西北、华北地区发展为重点,大力促进、带动、引领我国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冬季体育运动的开展,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冰雪运动,从而达到冬季项目群众体育活动在中国的普及,推进中国冬季体育运动发展,改善人民健身和生活方式,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2.就业前景
随着“北冰南展西扩”进程的加快,同时冰(雪)陆双周期的普遍应用,在我国南方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冰雪运动体育场馆和设施,冰雪运动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数量将有明显的增加,而要使这些冰雪运动场馆和设施得到合理布局、建设科学、充分利用,有序运营,则需要大量的具备冰雪运动场地、设备、器材经营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专门知识的人才,同样,这些人才也需要接受专业的培养。
随着冰雪运动在群众中的普及,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为提高冰雪运动的水平,各类冰雪运动的赛事将大幅度增加,赛事的组织管理工作也需要大量的冰雪赛事组织人员、赛事裁判人员(包括财力、物力、人力、信息等方面的人才)等具有冰雪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样,这些人才也需要接受专业的培养。
3.地缘优势
哈尔滨体育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内,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冰雪运动传统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冬季运动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冰雪运动在北方,尤其是黑龙江省有着宽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地域优势也使黑龙江省成为我国冰雪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我国参加近三届冬奥会的优秀运动员,多数来自于黑龙江省。哈尔滨体育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在冰雪运动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训练竞赛、对外交流、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培养的资深教练员、优秀运动员和各类冬季运动管理人才,为我国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单板滑雪、冰壶和冰球等项目的奥运攻关和全民健身战略实施提供了人才基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4.师资优势
2012年,为适应冰雪运动专门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成立冬季奥林匹克学院,并开设了多门冰上与雪上实践课程。六十年来,学校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单板滑雪、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冬季两项等冰雪教学、科研、竞赛、训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训练与竞赛主要围绕我国单板滑雪、花样滑冰、冰壶等项目,培养出体育学院学生、教师。
(三)专业未来发展目标
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应遵照“控制规模,适度发展,注重内涵,狠抓质量”的发展思路,培育冰雪特色专业。在努力提高现有重点学科、重点(特色)基地建设水平的同时,力争国家级重点学科有所突破。
2.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在学制改革方面,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积极实施学分制和主辅修制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出版一批能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冰雪精品教材;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要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
4.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在建设过程中,将结合冰雪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突出重点,鼓励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建设,保证学生专业实验和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
(四)专业未来发展任务
实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与领先。
培养具有冰雪运动专业素养。掌握冰雪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全面的应用性冰雪体育专门人才。
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逐步提升,特色更加突出。